主办方:合作
官方网站:
藿香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
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(Blanco)Benth的地上部分。主产于广东、海南等地。夏、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。切段生用。
【性能】辛,微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效】化湿,止呕,解暑。
【应用】
1.湿阻中焦。本品气味芳香,为芳香化湿浊要药。又因其性微温,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、少食作呕、神疲体倦等症,常与苍术、厚朴等同用,如不换金正气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
2.呕吐。本品既能化湿,又能和中止呕。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,本品最为捷要。常与半夏、丁香等同用,如藿香半夏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若偏于湿热者,配黄连、竹茹等;妊娠呕吐,配砂仁、苏梗等;脾胃虚弱者,配党参、白术等。
3.暑湿、湿温。本品既能化湿,又可解暑。治暑月外感风寒,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,头痛脘闷,呕恶吐泻暑湿证者,配紫苏、厚朴、半夏等,如藿香正气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;若湿温初起,湿热并重者,多与黄芩、滑石、茵陈等同用,如甘露消毒丹(《温热经纬》)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5~10g。鲜品加倍。
【使用注意】阴虚血燥者不宜用。
【古籍摘要】
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风水毒肿,去恶气,疗霍乱,心痛。”
《本草图经》:“治脾胃吐逆,为最要之药。”
《本草正义》:“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,温煦而不偏于燥烈,能祛除阴霾湿邪,而助脾胃正气,为湿困脾阳,倦怠无力,饮食不甘,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。”
【现代研究】
化学成分:含挥发油约1.5%,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,其他成分有苯甲醛、丁香油酚、桂皮醛等。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竹烯等。尚含生物碱类。
药理作用: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,增强消化能力,对胃肠有解痉作用;有防腐和抗菌作用;此外,尚有收敛止泻、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。
临床研究:藿香可治念珠性阴道炎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