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办方:合作
官方网站:

来源:
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
MenthahaplocalyxBriq.,以全草入药。
形态鉴别:
多年生草本,高达80厘米,有清凉浓香。根状茎细长,白色或白绿色。地上茎基部稍倾斜向上直立,四棱形,被逆生的长柔毛,并散生腺鳞。叶对生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7厘米,宽1-2.5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有疏短毛,下面并有腺鳞。夏季开花,花小,腋生轮伞花序,苞片较花梗及萼片稍长,条状披针形,花萼钟状,外被疏短毛,先端5裂,裂片锐尖,花冠二唇形,淡红紫色或白色,长4-5毫米,上唇二浅裂,下唇3裂,长圆形,雄蕊4,近等长,与雌蕊的花柱均伸出花冠之外。小坚果长圆形,长1毫米,褐色,藏于宿萼内。
生境与分布:
生于水边湿地、水沟边、河岸、山野湿地。分布于全国各地,并广为栽培。
采集季节:
6-10月收割。全年可收2-3次。
药理作用:
1.内服小量薄荷能兴奋中枢神经,间接传至末梢神经,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,促进汗腺分泌,机体散热增多。
2.薄荷制剂局部应用时,可使皮肤、粘膜产生冷觉反射,使血管收缩。薄荷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,能慢慢渗入皮肤内,引起长时间充血,同时反射性引起深部组织血管变化,调整血管功能,达治疗目的。
3.从薄荷油中蒸发出甘菊环(或称甘菊色素)对烧伤兔耳有抗炎作用;使肠管蠕动亢进,但并无推动小肠运动之效;对离体小鼠肠管有解痉(对抗乙酰胆碱)作用。
性味功能:
辛、凉。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。
主治用法:
风热感冒,头痛,目赤,咽痛,牙痛,皮肤瘙痒。用量3-10克。
参考配方:
1.感冒、头痛、鼻塞:薄荷、菊花、蔓荆子各10克,荆芥6克,金银花12克,水煎服。
2.感冒、咳嗽、嗓子干、头昏身热、嘴唇生疱疹:薄荷(后下)、生甘草、栀子各5克,连翘、绿豆(打碎)各10克,水煎服。
3.受暑头昏、口渴、小便少:薄荷、生甘草各3克,滑石20克,共研细末,(鸡苏散)。每服10克,开水调服或煎服。也可外用治热天的痱子发痒。
4.鼻炎、鼻窦炎、感冒鼻塞:薄荷10克,硼砂3克,冰片1.2克,共研细末,取少许吸入鼻孔,每日3次。
5.风疹、皮肤发痒:薄荷3-6克,配蝉衣煎服。薄荷后下,煮沸3-5分钟即可,不宜久煎。


